香烟繚繞、人聲鼎沸的寺院 - 2014年日本旅遊紀行 (3)

在將自己的鏡頭, 轉到另一個國家、另一處旅遊地之前, 這一篇, 仍然還是將行跡映像停留在日本–東京淺草寺, 一處凡到東京旅遊, 大概都不會錯過遊覽的熱門景點.

淺草, 為東京的發源地. 淺草寺, 座落在東京市台東區, 建於西元628年, 是東京市內歷史最悠久古老的寺院, 正式名稱為金龍山淺草寺, 又名淺草雷門觀音寺, 供奉的是聖觀音. 也由於位處東京市內, 交通便捷, 是一處人氣鼎盛的觀光遊覽景點.

淺草寺佔地面積並不廣大, 院內有雷門、寶藏門、本堂、五重塔、二天門、淺草神社、影向堂和淡島堂等, 十多處的寺堂與建築可供參拜遊覽.
不過, 就像日本其他許多的文化財產和歷史古蹟建築一樣, 一一燒毀殆盡於二次大戰的戰火下, 淺草寺除了具有近四百年歷史的二天門和淺草神社倖免於難, 得以保存至今, 列為日本指定的國家重要文化財產外, 現今所見之其餘建築, 皆為戰後所重新整建完成, 已無實質的歷史價值, 我想, 這些種種珍貴歷史文物和古蹟的毀滅, 應該也是日本當年發動侵略戰爭, 付出的慘痛代價之一.

淺草寺, 自從江戶時代, 成了德川家康幕府所指定的祈福寺院後, 整座寺院便開始逐步擴建發展, 不僅聲名威望遠播, 成為了江戶文化及信仰中心的所在, 倍受日本各地百姓的推崇與喜愛, 整個寺院也因此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華興盛. 時至今日, 每年有超過3000萬以上人次到此參拜或遊覽, 除了依舊是善男信女等信眾的信仰中心, 整年香火鼎盛外, 同時也是東京代表性的觀光名勝景點, 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 終年絡繹不絕.

雖然距離當時旅遊, 時隔已經半年, 然而在重新彙整這些映像的時候, 宛如又再一次的重遊, 照片就像是保險櫃, 鎖住了時光, 卻又同時是把鑰匙, 隨時開啟了記憶的門.

(此篇圖文較多, 謝謝您的耐心和時間觀看)


寺院景 (1).  淺草的代名詞: 雷門, 漫遊淺草寺, 從這裡起步.

搭乘地鐵出淺草站, 步行約五分鐘便可抵達淺草寺.  風雷神門是淺草寺的象徵標記, 巨大醒目的紅燈籠高掛在門廊上, 不僅突顯了寺院歷久不衰的氣勢, 更讓過往行人難以睜眼不見.  大紅燈籠每隔十年重新打造換新.


寺院景 (2).  天龍神像.

正式名稱為風雷神門的雷門, 有四位守護神內外護持, 入門處外側左右, 分別為風神和雷神; 門的內側左右, 則為金龍神和天龍神.


寺院景 (3).  由雷門步入, 首先映入眼簾的景象,
便是人氣鼎盛的仲見世商店街. 各式樣的工藝紀念品、
飄香四處的小吃點心, 加上熙攘的遊客人潮, 一片繁華熱鬧.

仲見式通表参道, 長約250公尺, 兩側商店是於江戶時代晚期, 逐漸發展成型, 一直延續至今, 現今所見之仲見式商店街, 是在二戰後重建之樣貌.


寺院景 (4).  左圖: 仲見世商店街的兩側, 也是商店林立.
右圖: 仲見世商店街後門巷弄.


寺院景 (5).  左圖: 放置在人行步道上的商家招牌, 古味十足.
右圖: 架設在屋簷上的商家人型招牌, 架勢十足.


寺院景 (6).  雖然淺草寺並非賞櫻熱門景點, 但是櫻花又何需只在特定地點,
才能博得掌聲喝采, 處處都是它綻放美麗的舞台.


寺院景 (7).  左圖: 櫻花襯托下的寶藏門屋脊. 右圖: 寶藏門在前, 綻開櫻花在上, 仲見世商店街在兩側, 賞景賞花或購物, 遊客樂活其中.


寺院景 (8).  一簇簇密集綻放的櫻花, 展現出目不暇給美感.


寺院景 (9).  一小簇的櫻花, 展露出清新淡雅的魅力風采.


寺院景 (10).  寶藏門右側庭園內的菩薩石雕像.


寺院景 (11).  不動尊銅塑像.


寺院景 (12).  左圖: 地藏王菩薩銅塑像.
右圖: 懸掛於菩薩像旁邊的祈願繪馬.


寺院景 (13).  寶藏門正面入口處, 除了同樣高掛一個巨大紅燈籠外,
另外還加掛了二個不同造型, 黑色鑲金圖樣的大燈籠, 相當壯觀宏偉.

寶藏門, 始建之初, 原名仁王門, 現在的建築是於1964年重建, 採用歇山式屋頂造型, 上下二重門建築設計, 上層目前為存放寺院文物及佛具的收藏庫.


寺院景 (14).  分別懸掛於寶藏門內, 左右兩側的巨大草履鞋.

草履鞋, 具有象徵早年各地信眾, 即便穿著草履, 也要跋山涉水, 不辭艱辛前來參拜的含意; 現今應運而生的草履鞋吉祥物, 則已衍生為旅遊平安的護身符.


寺院景 (15).  寶藏門, 內面全景.


寺院景 (16).  側拍販售念珠和御守等物品的窗台.


寺院景 (17).  一組旅遊團, 團員圍聚聆聽領隊講解.


寺院景 (18).  淺草寺本堂, 正面全景.

本堂, 又稱觀音堂, 於1958年重建, 最大的特徵在於屋頂,除了採用不同於平常的深灰色鈦瓦, 其次就是有著相當明顯的傾斜度,與其他的寺院屋頂相比,屋脊因此顯得格外高聳.


寺院景 (19).  點燃一束香, 供養諸神、清靜身心、辟邪除穢.


寺院景 (20).  左圖: 立有龍王守護神石雕像的淨手池, 造型突出,
予人莊嚴慎重之感.  右圖: 源源不絕的淨水, 由栩栩如生的龍口溢出,
讓人不僅淨手淨口, 還多了一份淨心地提醒.


寺院景 (21).  左圖: 本堂外殿門廊, 一樣也高掛了一個巨大紅燈籠,
我想, 淺草寺之所以成為人氣景點, 除了宗教信仰與歷史因素外,
這些高掛的巨大紅黑燈籠, 功不可沒.  右圖: 近照大紅燈籠.


寺院景 (22).  由本堂外殿俯拍廣場上的景象, 但見香烟繚繞, 遊客如織,
人聲鼎沸, 好生熱鬧.


寺院景 (23).  中間身穿紅色外衣的女士, 正細心對身旁年輕男孩,
解說參拜禮佛的意義與方式.  信仰的尊崇, 禮儀的遵循,
在男孩心裡有了初步地認知, 不再迷惑不解.


寺院景 (24).  近照本堂內殿 (御宮殿), 恭奉觀世音菩薩的佛龕.


寺院景 (25).  取景本堂外殿上方, 高掛的燈籠及天女散花天井畫.


寺院景 (26).  一對男女遊客正在解讀他們方才抽出的籤文.

本堂外殿, 備有提供民眾點光明蠟燭及抽祈福籤的設施 (需付費使用).


寺院景 (27).  本堂外殿迴廊上, 有倚欄賞景、聊天的男士們;
還有獨自佇立仰望遠景的女士.


寺院景 (28).  本堂外殿迴廊上的欄杆, 向遠處延伸, 漸與景物融合,
簡單的變化, 不同的感覺.


寺院景 (29).  淺草神社入口處.

淺草神社又名三神社, 主要供奉神社草創時的三位人士, 二次大戰期間倖免於難, 現為日本指定的國家重要文化財產.


寺院景 (30).  淺草神社外圍的石柱圍籬, 石柱上一一刻有供養信眾的名字.


寺院景 (31).  石獸、櫻花、朱紅建築, 神社庭院一隅.


寺院景 (32).  立於神社庭院內的石獸, 不同的樣貌表情,
有著不同的威嚇震懾之感.


寺院景 (33).  左圖: 一對男女遊客正依照淨手池上方的圖示說明,
入境隨俗淨手淨口.  右圖: 近拍淨手池.


寺院景 (34).  櫻花綻放下的神社庭院.


寺院景 (35).  粉白色的櫻花, 朱紅色的建築, 兩種各自突出的色彩,
在櫻花盛開時節, 彼此相互調合, 營造出了令人激賞的柔和美景.


寺院景 (36).  艷陽下, 綻放的櫻花, 分外亮麗剔透.


寺院景 (37).  幾位遊客, 歡喜乘坐日式人力拉車, 體驗一回不同的文化風情.


寺院景 (38).  結束一趟人力拉車行程, 乘客與車伕盡歡拍照留念,
乘客有了一次難得的異國文化體驗,
車伕則是成功的做了一次國民外交, 皆大歡喜.

寺院景 (39).  五重塔, 是為日本寺院的第二高塔, 僅次於京都東寺五重塔. 
現今之五重塔是於1973年重建, 塔的最上層收藏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


寺院景 (40).  不同角度取景五重塔塔頂.


寺院景 (41).  庭院內的一座石雕品, 牠們的神情姿態, 吸引了我的目光,
可惜無法探知其中之內涵寓意, 不能更貼近雕塑者所欲傳達的思維.


寺院景 (42).  庭院內, 處處可見菩薩石雕像,
提醒世人勿忘心靈和道德的覺悟.


寺院景 (43).  阿彌陀佛像.


寺院景 (44).  日式庭院造景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 橋,
一座石橋適切的添加, 為整個庭院營造了另一番美景佳境.


寺院景 (45).  木造屋舍的質感, 和高低層壘的屋脊,
取景庭院一轉角處.


寺院景 (46).  身穿日本傳統和服的四位年輕女士,
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 她們羞澀中難掩歡悅之情.


寺院景 (47).  淡島堂入口處.

淡島堂, 主要供奉阿彌陀佛, 另外有一項比較特殊的法會 – 針供養, 每年二月會在此舉行. 針供養: 就是將那些折斷了, 無法再使用的縫衣針, 插在柔軟的豆腐上供養, 以感謝縫衣針曾經帶來的助益, 每年都會吸引許多女性參與法會.


寺院景 (48).  左圖: 光照下的櫻花, 就像一道發亮的閃光, 劃過淡島堂庭院.
右圖: 淡島堂庭院建築一角落.


寺院景 (49). 側拍另一位身穿日本傳統和服的女士,
她的盛裝打扮, 光彩華麗耀眼.


寺院景 (50).  剛參加完入學式的小朋友, 在奶奶和母親的帶領下,
依照習俗來到淺草寺祈福祈願, 祈求學業成功、考試合格.


寺院景 (51).  左圖: 二天門入口處, 來自各地的遊客, 紛至沓來.
右圖: 二天門, 始建於1618年, 至今近四百年歷史,
二次大戰期間倖免於難, 現為日本指定的國家重要文化財產.


寺院景 (52).  離開淺草寺, 前往下一處景點 – 隅田公園.


寺院景 (53).  最後, 選用這張照片做為此篇結尾.
願每一個人都能熱情的展開雙臂,
用心盡心、歡喜幸福地迎接每一個明天.